快讯
医美行业观察
耗材降价≠体验降价:中国医美距离“韩国模式”还有多远?
最近几个月,医美产品实现大爆发,尤其是水光针、童颜针,供给充足甚至过剩的情况下,上游也迎来了价格战。
二三十元的进货价,一度让人们对中国医美充满幻想:马上就要与韩国医美价格相同了。事实真的会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分析韩国医美价格为什么低。
其一是政策支持,韩国政府将医美视为“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政府对整形医院一些进口设备实施零关税政策,还对海外求美者提供退税优惠。
其二规模化与流水线作业,韩国整体集中度高,规模庞大的整形集团不仅能实现标准化,还能在耗材采购上具备强大的议价能力。
其三成熟的培训体系与人力成本,韩国医美起步早,人才培训体系都非常成熟,医生资源充足,相比中国,医生成本是低的。
其四耗材本土化,据悉,韩国本土拥有40多家医美耗材厂,玻尿酸、线材、再生针剂、假体等均可在国内生产,运输链路短,成本低。而中国国内医院经常使用的一些进口医美产品,需从国外运输,加上冷链、报关、检验等环节,成本增加约30%。
而反观中国医美市场,政策方面以引导理性求美为主,监管趋严旨在规范市场、保障安全,而非单纯追求产业规模;市场发展不成熟,医生资源稀缺、培养周期长,导致优质医生的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目前唯一在显著降低的只有“耗材成本”,也就是大家都在说的上游价格战。
降价扩大人群基数,提高渗透率
尽管整体价格难以比肩韩国,但上游的“价格战”无疑是一剂强烈的市场催化剂。当水光针、童颜针等产品的进货价下探至两位数,最直接的影响是显著降低了求美者的入门门槛。
过去,动辄数千元一次的注射项目让许多潜在消费者望而却步。如今,随着成本传导至终端,机构可以推出更具吸引力的促销价格。这将激活一个庞大的、对价格敏感的新消费群体——那些曾经认为医美是“奢侈品”的年轻白领、学生群体和普通职场人。
这种渗透率的提升,是中国医美市场从“野蛮生长”走向“大众消费”的必经之路。它快速教育了市场,培养了用户的消费习惯,为整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流量红利。
“耗材降价”不等于“整体体验成本”下降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耗材降价”不等于“整体体验成本”的同步下降。求美者最终支付的费用,并不仅仅是那支针剂的成本,它是一整套服务的总和,包括医生技术与审美、机构环境与服务、品牌溢价等。
只有耗材成本下降,市场竞争不充分、政策不推动、医生人才不充足等各种客观因素没有改变的话,中国医美市场不会像韩国医美一样,成为真正的“大众快消品”。更可能会出现的是:终端价格会下降,但不会出现断崖式的“腰斩”。
上游产品大降价,是中国医美行业走向成熟的“成人礼”,它撕开了市场普及的口子,但远未到与韩国医美全面“同价”的时刻。韩国的低价是政策、产业、人才、市场四者高度协同的成果。
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能以更亲民的价格享受到基础医美产品,是实实在在的利好。但对于行业而言,这只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价格战只是表层现象,其深层意义在于推动市场从混乱无序的“淘金时代”,转向以技术、服务、品牌为核心竞争力的“精耕时代”。2025年12月3日,上海,由医美行业观察主办的「新世界 精耕增长·2025未来医美大会暨追光大赏颁奖盛典」,我们一起聊聊~
文章来源:医美行业观察
版权声明:转载医美医美行业观察的原创文章,需注明文章来源以及作者名称。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开白小助手(微信号:pingshalaile)。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扫描二维码,第一时间获取医美行业的资讯和动态。
从此和医美医美行业观察建立直接联系。
本栏目文字内容归ymguancha.com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Copyright © 医美行业观察 | 京ICP备20027311号-1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