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周四

201910

医美产业笔记 >

 快讯

  • 石药集团GLP-1减重适应症提交上市申请

    10月13日,石药集团宣布其附属公司开发的依达格鲁肽α注射液新药上市申请获国家药监局受理。该产品为重组人源胰高血糖素样肽-1(hGLP-1)Fc融合蛋白注射液,适应症为超重或肥胖成人的长期体重管理。

    11小时前
  • 又一10亿级基金投向美妆赛道

    近日,片仔癀官网发布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片仔癀投资拟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人民币2亿元,投资中金(漳州)医疗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中金医疗基金”),占基金目标募集规模比例的20%。

    本次中金医疗基金目标募集规模为人民币10亿元。主要投资于中医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日化美妆和康养大健康等相关产业,包括但不限于片仔癀产业链项目、片仔癀产业园以及招商引资落地漳州的项目。


    11小时前
  • 昊海生科旗下无痛交联玻尿酸凝胶进入注册申报阶段

    10月9日,昊海生科(688366.SH)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旗下的无痛交联注射用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已进入注册申报阶段。

    11小时前
  • 大熊制药“A型肉毒杆菌毒素”中国国内注册获CDE受理

    10月11日,大熊制药旗下100单位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NABOTA”(俗称“绿毒”)的进口注册申请,获中国CDE(药品审评中心)正式受理。


    此前,NABOTA曾于7月30日自愿撤回2021年12月提交的中国注册申请,撤回原因是审批超常规周期,企业需补充材料以完善申请;9月15日,大熊制药官网通告NABOTA(A 型肉毒杆菌毒素)再次向CDE申请中国国内注册,适应症为:用于20岁至65岁成人因皱眉肌和/或降眉间肌活动引起的中度至重度眉间纹的暂时性改善。


    11小时前
  • 艾伯维旗下E型肉毒毒素申报上市

    10 月 13 日,CDE 官网显示,艾伯维注射用 E 型肉毒毒素(TrenibotE)上市申请获受理,注册分类为 1 类。根据公开资料和临床试验进展,Insight 数据库推测适应症为中度至重度眉间纹。

    11小时前

 医美行业观察

耗材降价≠体验降价:中国医美距离“韩国模式”还有多远?

观察

观察君

阅读数: 564

( 0 )

( 0 )

( 0 )

2025-10-09 10:18

最近几个月,医美产品实现大爆发,尤其是水光针、童颜针,供给充足甚至过剩的情况下,上游也迎来了价格战。

二三十元的进货价,一度让人们对中国医美充满幻想:马上就要与韩国医美价格相同了。事实真的会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分析韩国医美价格为什么低。


微信图片_2025-10-09_101711_742.jpg


其一是政策支持,韩国政府将医美视为“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政府对整形医院一些进口设备实施零关税政策,还对海外求美者提供退税优惠。

 

其二规模化与流水线作业,韩国整体集中度高,规模庞大的整形集团不仅能实现标准化,还能在耗材采购上具备强大的议价能力。

 

其三成熟的培训体系与人力成本,韩国医美起步早,人才培训体系都非常成熟,医生资源充足,相比中国,医生成本是低的。

 

其四耗材本土化,据悉,韩国本土拥有40多家医美耗材厂,玻尿酸、线材、再生针剂、假体等均可在国内生产,运输链路短,成本低。而中国国内医院经常使用的一些进口医美产品,需从国外运输,加上冷链、报关、检验等环节,成本增加约30%。 

 

而反观中国医美市场,政策方面以引导理性求美为主,监管趋严旨在规范市场、保障安全,而非单纯追求产业规模;市场发展不成熟,医生资源稀缺、培养周期长,导致优质医生的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目前唯一在显著降低的只有“耗材成本”,也就是大家都在说的上游价格战。


降价扩大人群基数,提高渗透率


尽管整体价格难以比肩韩国,但上游的“价格战”无疑是一剂强烈的市场催化剂。当水光针、童颜针等产品的进货价下探至两位数,最直接的影响是显著降低了求美者的入门门槛。

 

过去,动辄数千元一次的注射项目让许多潜在消费者望而却步。如今,随着成本传导至终端,机构可以推出更具吸引力的促销价格。这将激活一个庞大的、对价格敏感的新消费群体——那些曾经认为医美是“奢侈品”的年轻白领、学生群体和普通职场人。


微信图片_2025-10-09_101718_255.jpg

 

这种渗透率的提升,是中国医美市场从“野蛮生长”走向“大众消费”的必经之路。它快速教育了市场,培养了用户的消费习惯,为整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流量红利。


“耗材降价”不等于“整体体验成本”下降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耗材降价”不等于“整体体验成本”的同步下降。求美者最终支付的费用,并不仅仅是那支针剂的成本,它是一整套服务的总和,包括医生技术与审美、机构环境与服务、品牌溢价等。

 

只有耗材成本下降,市场竞争不充分、政策不推动、医生人才不充足等各种客观因素没有改变的话,中国医美市场不会像韩国医美一样,成为真正的“大众快消品”。更可能会出现的是:终端价格会下降,但不会出现断崖式的“腰斩”。

 

上游产品大降价,是中国医美行业走向成熟的“成人礼”,它撕开了市场普及的口子,但远未到与韩国医美全面“同价”的时刻。韩国的低价是政策、产业、人才、市场四者高度协同的成果。

 

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能以更亲民的价格享受到基础医美产品,是实实在在的利好。但对于行业而言,这只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价格战只是表层现象,其深层意义在于推动市场从混乱无序的“淘金时代”,转向以技术、服务、品牌为核心竞争力的“精耕时代”。2025年12月3日,上海,由医美行业观察主办的「新世界 精耕增长·2025未来医美大会暨追光大赏颁奖盛典」,我们一起聊聊~


文章来源:医美行业观察




版权声明:转载医美医美行业观察的原创文章,需注明文章来源以及作者名称。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开白小助手(微信号:pingshalaile)。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扫描二维码,第一时间获取医美行业的资讯和动态。
从此和医美医美行业观察建立直接联系。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本栏目文字内容归ymguancha.com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Copyright © 医美行业观察 |  京ICP备200273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