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医美行业观察
 推荐
横跨“医械”和“美妆”,“刷酸”的风该往哪吹?
最近刷酸了吗?
“刷酸”一直是美容院的热门项目,很多消费者会将其作为控油祛痘、清洁肌肤的一个常规美容项目。有数据显示,目前“刷酸治疗”一直排在无创、微创类医美项目的前三位。
而近年来,刷酸也在化妆品领域逐渐火爆。小红书上,与“刷酸”相关的笔记更是超过了20万篇。其中,不少笔记的内容即为各美妆博主对刷酸相关化妆品和方法的介绍。
客观来看,“刷酸”这件事可大可小。
这里要先理清两个概念,医美机构使用的“酸”和日常护肤使用的“酸”,也可以理解为“医学刷酸”和“日常刷酸”。
“医学刷酸”需要在正规的机构进行,因为对“酸”的浓度一般要求较高,“刷酸祛痘”治疗时果酸常用浓度为20%、35%、50%和70%,水杨酸常用的浓度为20%-30%。这种化学剥脱术治疗的医护人员须具有皮肤科执业医师或护士资格,护士需在医师指导下操作。从业人员应经过化学剥脱术专业技能培训,掌握化学剥脱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掌握药物的基本知识和作用原理;掌握操作基本过程、相应疗效、可能的不良反应及其基本防治方法。
“酸”的种类包括水杨酸、果酸、壬二酸等,“日常刷酸”的产品是被用作化妆品的,化妆品中怼酸的管理要求已经持续了很多年,而且对于酸的浓度是有添加限量要求的,如水杨酸在淋洗类化妆品中添加上限是3%、驻留类产品中添加上限是2%、α-羟基酸类上限是6%,产品的pH值不得低于3.5。在这些浓度下,添加在化妆品中的酸一般来说是安全的,这类产品在市场上也颇受消费者欢迎。
“日常刷酸”其实是美妆行业范围,根据阿里妈妈发布的《了不起的女子力|美妆消费蓝海与趋势赛道》中指出“刷酸”处于蓝海赛道,同时供给是偏弱的。美妆赛道中,“刷酸”也属于医美护肤,进一步体现出消费升级,消费者对功效和安全性也有了极致追求。
CBNData《2021颜值经济新消费报告》也显示,果酸、水杨酸仍是备受青睐的热门选项,而药用的维A酸2020年销售增速近150倍,成为后起之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与当下的抗衰趋势有所不同,“刷酸”所面对的人群主要集中在Z世代。
“刷酸换肤”是从祛痘/油皮的问题肌人群中向外拓圈,成为了更日常的换肤方式。在这一概念下,美妆领域的机会赛道主要集中在:液态精华、贴片面膜和涂抹面膜、化妆水、面部护理套装、乳液面霜等。
当“刷酸”成为家常便饭,严管时代便来了
8月11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了《科学认识“刷酸”美容》,文中提到“刷酸”是一种化学换肤术,是将化学制剂涂在皮肤表面,导致皮肤可控的损伤后促进新的皮肤再生。化学制剂的种类、浓度,在皮肤上的停留时间,都可影响换肤的深度。较高浓度的酸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和破坏作用,随着“酸”浓度的增加、停留时间的延长,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也随之上升。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暂时性红斑、肿胀、刺痛、灼热等不适,术后可能出现结痂、色素沉着等。
明确提出了“刷酸治疗”需在具有医疗资质的医院或诊所,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其所使用的“酸”并不是化妆品。
除此之外,近日上海市消保委联合澎湃新闻一同对37款市面上常见的刷酸产品进行了评测。9月27日公布比较试验结果指出,个别含酸类样品存在使用风险,且个别主播在直播带货时存在着口头夸大宣传产品使用效果、缺少对“刷酸”使用禁忌作风险提示的情况。
国家对医美行业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在医美贷、医美宣传等方面有了更多限制和标准。虽然刷酸是一种流行的方法,被广泛认为是安全的。然而,早期和延迟的并发症可能会发生。刷酸引起的皮肤刺激可能增加受影响地区感染的风险。所以在这一方面不管是监管还是知识科普都应该加大力度。
文章来源:医美产业笔记
版权声明:转载医美医美行业观察的原创文章,需注明文章来源以及作者名称。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开白小助手(微信号:pingshalaile)。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扫描二维码,第一时间获取医美行业的资讯和动态。
从此和医美医美行业观察建立直接联系。
相关推荐
本栏目文字内容归ymguancha.com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Copyright © 医美行业观察 | 京ICP备20027311号-1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