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行业内参导读: 近日,新华网发布新华每日电讯一篇名为《野蛮生长的医美APP正在制造“美丽陷阱”》,被各大媒体平台转发,从客观上来讲,医美APP确实有很多需要改正的弊病指出,但是同样从客观上来讲,医美APP是国内医美产业发展之下的产物,在解决行业信息壁垒方面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快讯
医美行业观察
 推荐
新华网发文狂怼医美APP,医美平台“该死”吗?
医美行业内参导读: 近日,新华网发布新华每日电讯一篇名为《野蛮生长的医美APP正在制造“美丽陷阱”》,被各大媒体平台转发,从客观上来讲,医美APP确实有很多需要改正的弊病指出,但是同样从客观上来讲,医美APP是国内医美产业发展之下的产物,在解决行业信息壁垒方面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新华每日电讯都怼了啥?
近日,新华网发布新华每日电讯一篇名为《野蛮生长的医美APP正在制造“美丽陷阱”》的文章,大怼目前行业内已经存在医美APP,人民网随后也对该文章进行了转发。
这篇文章大概批评了这几点“医美平台的硬伤”:
(1)用户抱怨医美APP里面的所有内容都有商业捆绑、是精心策划包装的“软文”;
(2)用户被“洗脑”,“对自己越看越不顺眼”;
(3)平台开发的魔镜功能,AI测脸功能,是在给用户贩卖焦虑,制造需求。;
(4)“出卖”用户隐私,泄露用户电话号码;
(5)对内容监管不力,催生“高价买图”的医美灰产;
(6)补贴提成,激励用户分享案例;
(7)竞价排名机制;
(8)片面夸大医美效果,推崇过度医美、隐藏医美风险;
这是我们简单总结的8点文内提到医美APP的“硬伤”。
奇妙的是,这8点硬伤,放在任何一个行业里,都是硬伤,压到任何一个行业的O2O平台上,都
成立。
“硬伤”的另一面
不仅是医美APP里的所有的内容都是商业捆绑,是被精心策划的,小红书、淘宝、天猫、京东,有商业交易存在的地方,就有精心营销的存在。
用户被“洗脑”,容易被种草,被“引诱”下单。这有没有让你想到那个叫李佳琦的男人?那个整天“OMG,买它”,还被女人们真诚喜爱的男人。
太容易被“洗脑”,对自己看不顺眼,问题的根源难道不在于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认知?解决方法难道不是自己多看书、多看报,少吃零食多睡觉?
平台开发魔镜功能等于在给用户制造焦虑,贩卖焦虑,这未免也太看得起一个小小的AI工具了,我们不可否认AI工具有助于加强APP与用户粘性,提升用户对医美项目的咨询概率和兴趣。
而且因为这类AI测脸工具本身很好玩,有一定的趣味性存在,所以容易被传播、引发粉丝裂变,但是一个小小的AI工具就直接成为制造焦虑和需求的源头,这顶帽子是不是太大?AI工具它担得起吗?
最终用户是否能够就某个医美项目有真实的成交,接触过医美机构的人都知道这大概率取决于医美咨询师的销售功底和医生技术。
无独有偶,对于新工具,京东也有应用,在京东最新上线的AI测肤功能,用户可以通过AI测肤功能了解自己的皮肤状态,并且根据测肤结果给用户提供“专属护肤方案”,根据肌肤需要,推荐合适的护肤品。
这两个AI工具的套路,是不是一样一样的?
京东AI推荐SKII的时候,用户就会买SKII吗?用户还是会看看自己是不是有这个消费能力,还是会看看SKII是不是适合自己对不对?还是会货比三家对不对?
所以AI工具,本质上只是给产品或者项目导流。没有那么传奇。
“出卖”用户隐私,泄露用户电话号码,虽然无法与当事人进行核实,但是站在中立角度,不为任何一个医美APP站台,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曝光应该是被支持的,是正确的。
对内容监管不力,据我们所了解,目前的医美APP中,已经有平台开始自律,对自己平台内部的虚假内容进行监管删除,这是真正的医美行业从业者都非常喜闻乐见的一幕。
我们也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曾经的互联网上确实有相当多的虚假内容,误导求美用户,增大了她们从求美者变成受害者的概率。
毕竟,求美用户无论如何都是无辜的。
再引用一篇文章里的观点:
在互联网公司里面,有一个大家都喜欢提到的概念:技术中立原则,医美APP只是作为技术平台提供方,商家、用户在上面分发内容,另一部分用户,在上面“吸收”内容,当一个参与方,伤害了另一个参与方的利益,平台要不要负责?
我们在淘宝买到假LV,淘宝要不要负责?
我们在百度上看到虚假广告,百度要不要被关停?
医美做假案例的灰产、和淘宝刷单灰产,本质上是无差别的,都是为了做出更“好看”的内容和数据来麻痹用户。
但是这一点,医美APP们除了自律,可有它法?
淘宝现如今为止都难以禁止刷单灰产,我们期待依附于医美APP灰产消失的那一天,也愿意为此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但是我们难以因此就一棒子打死医美APP们。
中国医美产业,本身就还是一个在襁褓里嗷嗷待哺的婴儿,一方面脆弱、需要更多的关注与呵护,另一方面,容易被产业里的人自己“作死”。
不过据最新报道,在天猫、淘宝、京东的商家刷单被要求查三年补税,即使是刷单产生的销量记录,也要按照正常销售对待来补足税款,这或许是一个可以起到侧面监管的参考方法。
补贴提成,激励用户分享案例。对于任何类型、任何行业的互联网公司来讲,这都仅仅只是促活的方式之一,方法本身并没有什么可评判的地方。
而有过医美手术经历的人,一定会经历恢复期的忐忑不安,通过激励用户分享自己的手术整形过程、恢复过程,一方面彻底打消一些用户整形的念头,劝退她们,一方面给希望整形的用户提供参考,找到同类,缓解术后忐忑、害怕的情绪,这难道不是医美信息透明化的一个维度吗?
医美信息公开透明、打破医美信息不对等造成的求美用户和医美机构之间的壁垒,这是医美平台现在在做的。
但是在产业里,我们需要打破信息壁垒的地方并不只是公开透明告诉求美用户某地有某机构某医生做某项目技术很好效果很棒,在最理想的状态下,对于医美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透明。
因为医美带来的后果是不可逆的,甚至当伤害产生的时候会危及生命,因为它的属性是医疗行为。
所以大家评判行业里每一个参与者的眼光都更为苛刻,这是应该的,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具备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产业产物的能力和视角。
竞价排名制,这是任何一个具备搜索引擎功能的互联网平台都会具有的基础盈利方式,尤其是百度。
医美APP“该死”吗
如果医美APP完全消失掉会怎样?这种假设其实毫无意义,因为互联网的渗透越来越深,任何一个行业出现垂直类互联网产品都是必然项。
但是我们仍然来假设一下,如果没有医美行业没有垂直链接求美用户的产品,会怎样?
用户在别的网页看到的医美广告,就与商业完全无关了吗?
用户在地铁、电梯、公交车身上看到的医美广告,就不是“洗脑”了吗?
判断自己看到内容是否在对自己进行洗脑、而自己是否被成功洗脑甚至受到”诱导“,这更多的来讲是个人的认知能力问题,不同的广告总能精准找到其定位影响的那一群人。
当然, 对用户进行”洗脑“,夸大医美效果,仍然是不对的,是价值观扭曲的。
但是医美APP的出现,其对医美项目的科普功能不可直接被忽略不计、并且用户也增加了更多的选择权,而不仅局限于家门口市中心的那几家医美机构。
解决科技带来的问题的最好办法,是更好的科技,而不是倒退。
被打击揭露、更加严格监管的应该是黑医美机构,平台有自己的发展成长周期,狂怼可以,也有一定意义,但并不是最高效的方法。
微信朋友圈里刷屏的三文鱼针、一口价保证”正品“的粉毒、绿毒,白毒、美白针婴儿针、“地摊”医美是更值得我们聚焦的打击的对象。
不正规的进货渠道,没有执照的医生,超范围经营的机构……我们无法否认医美行业的规范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监管的缺失是既成的事实。
那么,期待经过新华网的“爆料”,全面而严格监管可以来的更快一些吧。
文章来源:医美行业内参
版权声明:转载医美医美行业观察的原创文章,需注明文章来源以及作者名称。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开白小助手(微信号:pingshalaile)。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扫描二维码,第一时间获取医美行业的资讯和动态。
从此和医美医美行业观察建立直接联系。
本栏目文字内容归ymguancha.com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Copyright © 医美行业观察 | 京ICP备20027311号-1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