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周四

201910

医美产业笔记 >

 快讯

  • 今年已注销超1.2万家医美企业!创历史之最

    根据《大美界》媒体报道:2025年1—9月,医疗美容相关企业主体共有1.2万余家注销,达到了历史峰值——这一数字,已与2021年全年注销总量持平。

    回顾2015至2024这十年,中国医美企业主体的注销数量依次为:3000余家、4500余家、7000余家、1万余家、1.1万余家、7500余家、1.2万余家、1.1万余家、1万余家、4000余家。


    17小时前
  • 小红书发布重磅新规:将全面限制“医疗及三品一械”行业与平台认证的“医疗专业博主”的商业合作

    近日,小红书蒲公英平台发布一项重要管控公告,宣布自2025年10月30日起,将全面限制“医疗及三品一械”行业与平台认证的“医疗专业博主”之间的商业合作。

    这意味着,医美、药品等品牌方及代理机构,将无法再通过官方渠道直接下单给拥有医生、护士等职业资质认证的博主进行推广。

    这一举措是对国家近期严管“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直接响应,标志着平台合规治理进入硬性拦截的新阶段。


    17小时前
  • 若弋生物重组A型肉毒素二期临床申请获受理

    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信息显示,由苏州若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注射用重组A型肉毒毒素(Sf9细胞,150 kD天然氨基酸序列)新药二期临床申请已于10月21日正式获得CDE受理,受理号为CXSL2500908。


    1天前
  • 星月生物再添丝素蛋白核心技术专利

    2025年10月21日,星月生物收到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发文(序号:2025102100240350),其自主研发的《一种丝素蛋白/透明质酸钠复合微球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发明专利成功获授权(专利号:202411892456.3)。


    1天前
  • 爱美客获得首个化妆品新原料备案

    据爱美客官微21日消息,爱美客近日成功完成首个化妆品新原料的备案。此次备案的核心成分“甘草查尔酮A”,源自于中国特色植物。

    1天前

 医美行业观察

高毛利却难盈利?医美企业的钱都花哪儿去了

产业

观察君

阅读数: 3112

( 0 )

( 0 )

( 0 )

2021-04-16 09:41

导读:在这个“颜值经济”时代,医美行业一直被看作高景气度行业,背后是巨大的毛利率。但近几年来,随着大连锁机构疯狂扩张和资本重仓介入,再加上消费端快速迭代医美行业整体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个由营销带动的行业正在经历巨大的波动。


纵观中国的医美行业,已经形成一条清晰且完整的产业链。在这个链条上的各个企业,究竟把钱都花去了哪里?


医美产业链可分成几个环节:上游是原料、设备的生产商,如华熙生物、爱美客;中游是医疗美容机构,包括公立医院的整形外科、皮肤科和非公立医疗美容机构;新氧等连接终端消费者的医美平台,居于中下游位置。


上游:“暴利”背后藏着研发和营销成本


最近医美上游“三巨头”接连公布2020年年报,被称为“女性的茅台”的三家企业,在毛利率方面的表现确实令人称赞:2020年的毛利率表现来看,华熙生物和昊海生科分别为81.89%和87.78%,而爱美客则高达92.59%。


以稳坐玻尿酸原料龙头的华熙生物为例,根据财报显示:去年的销售费用达10.99亿元,费用率为41.73%;研发费用1.41亿元,同比增长50.35%,费用率为5.36%。


生物技术是个不断迭代的过程,而且华熙生物也与其他企业不同,并不是通过技术专利买断的形式来获得研发成果,而是与外部的科研院校共同合作,所以费用相对低。华熙生物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上已经深耕了20年。玻尿酸产业经历三次产业革命,两次都是由华熙生物引领完成。所以华熙生物在B2B、B2B2C和B2C等领域的产品都是基于早期的投入,现阶段的研发费用自然会降低。


在营销费用上,由于近两年,华熙生物在终端产品的开发上投入较多,尤其是化妆品、护肤品,新品牌仍处于高投入阶段。在华熙生物销售费用中,广告宣传费用为1.25亿元,线上推广服务费共计4.93亿元,两者合计6.18亿元,占销售费用比例约56%,对应功能型护肤品收入的品宣和推广服务费用率为45.91%。


中游:机构获客难,营销费居高不下


如果说上游企业还有研发费用的“拖累”,那么中游医美机构支出的绝大部分就是营销费用。


根据iiMedia调研数据显示,整个医疗美容机构的营销渠道占比约50%,销售费用占比20%,耗材及运营成本各占10%,人工成本及其他成本各占比约5%。获取客户的成本高,加之巨额的营销费,导致业内盈利机构占比不足30%。


表面上看,医美的交易额主要发生在医疗机构,然而从行业的利润分布来看,中游的机构受到上下游厂商和营销费用支出的挤压,在整条产业链中处于最低水平。安信证券研报分析,医美机构之所以净利率低,主要系获客营销、药品耗材、医疗服务(包括医生培训、机构认证等),合计成本/营业收入的比重大致在50%~90%之间,压缩了盈利空间。


而医美机构常规的营销方式是,烧钱、拼广告,为的就是品牌曝光和多获客。获客成本高、获客难是当前医美机构普遍面临的痛点。


中下游:互联网平台“流量之困”久矣


与中游医美机构一样头疼的还有中下游服务商,都面临流量变现的难题。医美行业看似“遍地黄金”,但随着美团、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纷纷发力消费医疗,垂直互联网医美平台的获客及转化面临巨大冲击。


以新氧为例,其最新财报显示,2020年整年总营收为12.950亿元(约合1.958亿美元),较2019年的11.516亿元增长了12.4%。其中,第四季度营收为1.246亿元(约合6510万美元),较2019年同期的3.582亿元增长18.6%,创下公司上市以来单季度收入新高。毛利率达到83.61%,但因为平台本身也需要营销投入来保证用户增长,实际净利率远低于上游生产企业。


作为垂直化的内容平台,新氧在营销和研发方面的巨大投入,都是为了打造更好的流量接口,一系列付出也已初见成效,月活跃用户数、获客成本都出现向好趋势。


就底层逻辑来看,医美消费渗透率亟待提升,基于巨大的信息鸿沟为医美平台创造了生存空间。而医美行业的特点在于提供的是非标准品、供需两端信息严重不对称。医疗信息平台需要专业、重度的内容运营,以进行消费者教育和决策辅助。


但是,一旦消费者与医生建立联系,在漫长的术前术后沟通中,两者能抛开平台私下建立信任。再者,重医美是低频次的消费行为,所以,平台提供的价值往往难以多频重复。


所以,对于新氧这样的医美平台来说,需要源源不断的新的流量涌入平台。与此同时,与坐拥数亿交易用户的美团、淘宝相比,新氧这种自力更生成长起来的平台,面临着两面营销的压力。一方面,现阶段医美平台面临的问题在于营销渠道太多、行业离散性强,难以形成垄断;另一方面,新氧在为美容机构导流之前,先要把平台自身营销推广出去。


上下双重压力夹击,流量焦虑更盛。所以为了挖掘潜在用户、提升复购率,很容易走入过度营销的弯路。


新氧已经意识到这种形势长此以往带来的后果,所以有意打造自己的长期主义。主要通过技术及相关工具的升级来提升用户体验问题,以此延长用户生命周期。


在基建上新氧一方面从整体视觉效果、交互流程及页面结构等维度对新氧平台进行升级迭代,迅速推出了魔镜测脸、视频面诊、VR智能展厅服务等一系列在线产品,2020年全年,新氧AI小工具累计使用量超过12.1亿次。另一方面,新氧也在继续发力社区运营,提升机构运营效率。


在技术领域的投入,众所周知,现在消费者的一大痛点是消费决策,为消费者提供信任是新氧必须攻坚的任务,医美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才能让机构成为距离消费者最近的“人”。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医美的获客难,成就了营销这个“好”赛道。同时,营销难也成为所有企业面临的问题,纵观医美行业产业链,迭代创新营销思路,摆脱“砸钱、烧钱”的营销思路桎梏才能真正实现破圈,同时带动行业良性发展。



文章来源:医美产业笔记




版权声明:转载医美医美行业观察的原创文章,需注明文章来源以及作者名称。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开白小助手(微信号:pingshalaile)。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扫描二维码,第一时间获取医美行业的资讯和动态。
从此和医美医美行业观察建立直接联系。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本栏目文字内容归ymguancha.com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Copyright © 医美行业观察 |  京ICP备200273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