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医美行业观察
 推荐
胶原蛋白进阶史
导读:胶原蛋白,一个在很长时间里被奉为“传奇”的存在。支撑皮肤的胶原蛋白网状结构若被破坏,就会出现皮肤萎缩、松弛、皱纹等衰老现象,因此胶原蛋白流失是皮肤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胶原蛋白具有低抗原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性,因此可应用于面部轮廓矫正、皱纹修复等方面。注射入人体内的胶原蛋白通过吸引细胞表面受体促进细胞粘附、迁移,进而诱导宿主细胞向注射物内迁移。
根据头豹研究院数据,2020年我国有53%的消费者在购买护肤品时会考虑成分与功效,而在有关成分的讨论中,胶原蛋白的讨论量位居第一。同时,为进一步规范胶原蛋白市场,2021年3月,国家药监局发布《重组胶原蛋白生物材料命名指导原则的通告》,里面提到:重组胶原蛋白生物材料名称由核心词和特征词组成,按“特征词(如有)+核心词(A+B)”结构编制。为遵从该专业领域表达习惯,可将核心词“重组人胶原蛋白”“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重组类胶原蛋白”的“重组”置于名称之首,例如: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溶液。
命名指导也是与时俱进,因为随着胶原蛋白制备技术的更新迭代,新的产品要更加严谨,同时也需要与原有名称区别开。
在制备工艺上,胶原蛋白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动物源胶原蛋白
这项技术发展成熟,而且在今天也是应用最多的。早期功能蛋白主要源自于动物组织处理技术,这种主要来自鱼皮的胶原蛋白大多是生产的I型胶原蛋白。这种技术发展至今虽然较为成熟,但由于其处理方法以及来源特性等问题,造成了动物源胶原蛋白活性较低且涂抹后容易发生排异反应造成面部肌肤的过敏等问题,但也可以通过食用等方式,为体内I型胶原蛋白合成提供原材料,规避排异风险。
第二阶段:类人源胶原蛋白
随着对胶原蛋白的不断认识,后期胶原蛋白又出现了类人源胶原蛋白,此类胶原蛋白大多基于生物工程技术进行提取,通过选用与人类基因类似的动物作为提取对象,可以降低排异过敏反应风险。但由于来源较少,因此价格昂贵且水溶性较差,在应用中很难为人体组织补充必须的结合水。
提取方法主要是两种,酸法和酶法。酸提取法提取法成本较低且能保持较好的生物学特性。相较于酸提取法,酶提取法获得的胶原纯度更高且反应时间更短,是现阶段获得高效胶原蛋白的有效途径。然而动物源提取方法可能存在病菌灭活以及免疫原性清除排斥方面的问题,现在头部胶原生产企业已能较好解决这两部分问题。来自台湾的双美旗下肤柔美等产品提取自猪胶原,长春弗缦取自牛胶原。
第三阶段:人源化胶原蛋白应用
所谓人源化胶原蛋白,是目前生物工程及医疗领域较为热门的技术词汇。虽然不是源自于人体自身生长的产物,但是是利用结构生物学,基因重组等生物技术制造出的与人体DNA序列以及结构100%相同的功能性蛋白,可以实现直接零排异反应应用到人体当中,实现了稳定且生物活性较高,组织相容度高的特性。锦波生物历时十年研发的人源化III型胶原蛋白就对3万多个候选区域中最有利于皮肤护理的功能区进行了100%人源化重组表达,研发出了全球唯一与人体自身胶原蛋白原始序列100%相同的人源化III型胶原蛋白获得了国家认定的发明专利。
从产品应用上,胶原蛋白和玻尿酸的用途有很多相似之处,可用作医美填充剂、医药、食品、护肤品等。
在动物源胶原蛋白提取阶段,由于其处理方法以及来源特性等问题,造成了动物源胶原蛋白活性较低且涂抹后容易发生排异反应造成面部肌肤的过敏等问题,所以很多产品通过食用等方式,为体内I型胶原蛋白合成提供原材料,规避排异风险。
在医药方面的应用,简单用一张图来说明下:
在护肤领域,胶原蛋白既可以通过水合作用起良好保湿效果,又可以通过抑制黑色素产生达到美白效果,因此被广泛应用。
重点谈一下胶原蛋白在医美领域的应用。
研究发现,随着时间推移,注射物中I、III 型胶原的比例会逐渐接近正常皮肤,这表明宿主细胞在注射物中存活并合成了自身胶原蛋白。胶原蛋白在中国的下游产业分布广泛,例如软组织填充剂,交联后能起到塑形效果;也可以用作非交联水光。做面部年轻化的肤质改善,针对颈纹、手纹、妊娠纹、黑眼圈等,用量较大,临床应用方面会将氨基酸和其他营养物质结合使用。
在原理上,原本无生命的注射物被逐步转化为了有生命的生物组织,起到自然的填充效果。也是基于这一原理,许多业内人将胶原蛋白和再生材料拿来对比。
但其实,他们不仅是两个物种,作用原理上也有很大区别。“再生”针通常含有如PCL(微型晶球聚己内酯,少女针成分)、PLLA(聚左旋乳酸,童颜针成分)等可激发细胞二次活力并刺激自身胶原蛋白再生的物质。而胶原蛋白填充剂可以分为两种非交联和交联,非交联的胶原蛋白用作面部年轻化的肤质改善,针对颈纹、手纹、妊娠纹、黑眼圈等;交联的胶原蛋白可以一定程度上延缓蛋白酶的分解,延长功效作用时间。
胶原蛋白的提取在近两年有了新的发展。
通过转基因重组方法得到的胶原产物相较于动物源提取产物生物学活性更高、加工性更强、安全性更高等优点,但技术难点在于重组人源的研发涉及理论计算、基因转录、发酵等多个不同的技术领域。
从技术上看,难点是存在的,更进一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量产也是一个难点。在实验室中小规模培育可能各方面指标很优秀,但是放大到工厂中生产,质量方面就会有不稳定性。不管怎样,技术上取得突破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关键。
文章来源:医美产业笔记
版权声明:转载医美医美行业观察的原创文章,需注明文章来源以及作者名称。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开白小助手(微信号:pingshalaile)。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扫描二维码,第一时间获取医美行业的资讯和动态。
从此和医美医美行业观察建立直接联系。
相关推荐
本栏目文字内容归ymguancha.com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Copyright © 医美行业观察 | 京ICP备20027311号-1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