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医美行业观察
 推荐
医美产业2022众生相:上游掘金、中游失宠、下游冷清
医美产业笔记导读:
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医美产业一级创投市场较2021年冷清了许多。资本寒冬背景下,投资者们的出手动作趋于谨慎,且普遍偏爱更具韧性的医美上游企业。
医美产业笔记综合公开资料统计,2022年1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国内医美相关公司的投融资事件共计18起,总额约为11.04亿元。
作者|秋牧
【注:很多融资事件中,对外透露的融资金融并不明确,为了方便统计,我们统一设定,数百万融资取300万;数千万融资取3000万;另外,保守起见,近千万融资我们取600万计算,近千万美元则取600万美元;千万级指1000万;近亿元指6000万;上亿元指1亿元。过千万指1000万,过亿指1亿。未公开金额的不计入内。】
上游企业“掘金”
受资本寒冬叠加疫情影响,2022年医美领域一级创投市场无论是融资数量还是融资金额均出现大幅下滑。据医美产业笔记据公开资料整理,2021年全年医美领域共发生35起投融资事件,总融资金额约为189.34亿元,相比之下,2022年医美领域前三季度的11.04亿元融资总额不免有些寒酸。
但在企业融资困难的大背景中,医美上游企业却依旧表现出不俗的吸金能力。
据统计,2022年1-9月份医美领域的18起融资事件中,医美上游企业共发生10起,占比约为55.5%;医美上游企业融资总额7.43亿人民币,约占到医美产业融资总额的67%。无论从融资数量还是融资金额来看,资本市场对医美产业的投资热情均主要集中于上游企业。
细分赛道方面,1-9月收获融资的医美上游企业主要集中于光电器械、胶原蛋白和再生医美等板块。
「光电医美」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据新华财经联合新氧发布《2021中国医美抗衰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医美抗衰市场光电类项目最受青睐,选择光电类项目的医美抗衰消费者比例高达86.23%,预计2025年光电类医美消费市场规模将达到508.12亿元。
受经济环境与国际关系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国产替代已成趋势。当前我国80%以上的光电设备为进口品牌,该细分赛道具备相当广阔的国产替代空间,吸引了众多投资方入局部署。
2022年1-9月,光电医美领域共收获4起融资事件,其中「芙迈蕾」投资方为远毅资本,南京佰福投资方为元生创投,两家企业均成立于2021年。
公开资料显示,「芙迈蕾」目前正在自主研发皮秒激光治疗仪、光声成像皮肤检测仪和光声引导下的皮秒激光治疗仪等高端产品。南京佰福致力于皮肤科、整形外科、康复医学及大健康领域的自主创新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以及科研服务。
另外两家起融资事件中,美国「Viora」被「Sinclair」收购,后者系「华东医药」英国全资子公司;「深圳易美」投资方为「四环医药」旗下子公司「渼颜空间」。两起融资事件均为医药龙头企业在光电医美领域下的一步重棋。
据公开资料显示,「Viora」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专注于医美无创及微创能量源设备的国际化医美公司。事实上,这并不是华东医药首次涉足光电医美领域。早在2019年,「华东医药」通过入股「美国R2公司」26.6%股权,获得美白光电设备F1、F2的亚太独家分销权。去年2月,华东医药又砸下重金拿下「High Tech」 100%的股权,将冷冻溶脂产品(Cooltech、Cooltech Define、Crystile)及激光脱毛产品(Elysion、Primelase)纳入产品版图。
高频的兼并收购和产品引入动作,足见「华东医药」对光电医美领域的重视程度。
或许是由于「乐提葆」母公司「Hugel」收购案的影响,从今年开始,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四环医药」开始积极布局医美其他赛道。据公开资料显示,「深圳易美」成立于2021年,拥有准直型超声和浅表聚焦型超声二合一的专利技术。「四环医药」表示,本次收购深圳易美将有助于集团拓展在光电设备领域的布局,依托深圳易美现有技术平台,及其在了超声及冷热溶脂技术优势,集团未来将继续加大在创新型医学美容医疗器械领域研发与引进的资源投入。
初创型企业吸引资金加速国产光电设备自主研发,传统药企大局兼并收购快速切入光电医美赛道,随着国产替代窗口期的到来,光电医美或将在不远的将来迎来一次行业洗牌。
「再生医美」摘下最大金额单笔融资桂冠
近两年来,再生概念在医美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随着「艾维岚」、「伊妍仕」、「濡白天使」三款产品陆续获批上市,再生医美领域俨然一副“三足鼎立”之势,该细分赛道受关注度陡升,业内纷纷高呼中国医美“再生时代”来临,2021年也因此被称为“再生元年”。
三款产品投入市场后均获得了良好的用户反馈,再生医美品类的掘金能力已有显现,一级创投市场的投资者们对再生医美发展前景抱有乐观态度。5月13日,「金坤生物」对外披露公司完成约数亿元(计为三亿元)A轮融资,本次融资为日初资本独家投资。同时这也是本年度截至第三季度最大金额的单笔融资。
据介绍,「金坤生物」是一家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研发商,主攻第四代生物医用材料——聚左旋乳酸(PLLA,即童颜针主要材料 )、聚乙丙交酯、聚己内酯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尤其专注于PLLA在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领域的应用和产业化。
除上述企业外,四环医药、江苏吴中等上市公司也将业务版图扩张至医美再生领域,传统巨头之一的华熙生物也在最新财报中透露,将布局再生材料研发。整体来看,随着传统巨头企业与新晋玩家的陆续入局,再生医美产品将在未来几年内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与此关联的再生医美市场势必会进入爆发期。
「胶原蛋白」迎来“高光时刻”
得益于基因重组技术上的突破,「重组胶原蛋白」近年来发展迅速,胶原蛋白市场受关注热度陡增,数家与该领域关联企业相继递表冲刺上市,陪跑透明质酸钠十余年的胶原蛋白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1月4日,因营收指标未能满足科创板上市条件的「创尔生物」发布公告,称将申请在北交所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并已提交上市辅导备案材料,辅导机构为中信证券。据公开资料显示,创尔生物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生产活性胶原蛋白器械和生物护肤品的企业,旗下拥有过「肤尔康」和「创尔美」两大品牌。
5月5日,「巨子生物」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香港主板IPO上市。据公开资料显示,巨子生物成立于2001年,系重组胶原蛋白护肤品龙头企业,公司旗下「可复美」与「可丽金」两款产品扮演了该企业营收支柱的角色。
6月6日,「锦波生物」递表北交所,成为了2022年继创尔生物、巨子生物后第三家冲刺IPO的胶原蛋白领域企业。据公开资料显示,锦波生物成立于2008年,公司旗下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冻干纤维「薇旖美」于2021年6月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据批准上市,是国内首款正式获批的重组人源胶原产品。
2022年1-9月,胶原蛋白领域共收获2起融资事件,分别为康德莱投资美械宝、华熙生物投资益而康生物。
据了解,「美械宝」医美平台是一家医美化妆用品电商平台,拥有医疗美容、护肤养护、医疗设备、医用耗材等几大产品线,旗下品牌包括胶原蛋白产品Onlyfun维壹美“嘭嘭胶原”等。
相较而言,「华熙生物」收购「益而康生物」的消息更为引人关注。尽管还挂着“玻尿酸巨头”的标签,但其实「华熙生物」的业务重心早已不在to B的玻尿酸生意上,本次砸下2.33亿收购「益而康生物」51%股权的动作,被外界普遍视为「华熙生物」对医美生物材料的又一重大布局。
据公开资料显示,「北京益而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创建于1997年,是一家以生物产业为主,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17项注册专利,该公司深耕胶原蛋白类医疗终端产品多年,主要经营并实现全面推广销售的主导产品有胶原蛋白海绵和人工骨。
多家研报显示,国内胶原蛋白市场远未达到饱和阶段,具备极大的发展潜力。
中游机构“失宠”
相较于在资本寒冬中仍掘金不断的医美上游企业,曾在2021年收获8起融资事件的中游医美机构们似乎“风光不再”。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结束,医美机构领域仅出现3起融资事件。
中游医美机构在一级创投市场的“失宠”,或与逐渐升温的医美产业监管环境有直接关联。今年1月,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发布《2022年医疗美容机构规范运营指南》,该文件对医美不良事件的服务项目进行了流程上的指导建议。8月份,“杭州一医美公司偷逃税被罚8800多万”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外界的广泛关注。9月19日,市场又流传出“打击渠道医美”相关消息,该消息甚至在当天引发了数家医美头部企业股价跳水。
对身处产业中游的医美机构来说,合规下获客难度与成本均在增加,医美机构的生存处境变得更加艰难。也正是由此,一级创投市场对医美机构投资信心下滑,鲜有出手。
但仍应明确的是,行业合规要求短期内将对医美机构营收产生显著影响,但从长期来看,监管压力下行业出清将被加速,利好合规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集中度。
“外行跨界”趋势明显
从投资标的来看,包括「德阳德美」、「医美国际」和「同佳健康」。
其中「德阳德美」被「兴科蓉医药」收购。据公开资料显示,德阳德美其主要业务为提供医疗美容服务,身为传统药企的兴科蓉医药于2021年9月曾宣布要开发注射用聚己内酯微球面部填充剂及其材料,布局医美行业。此次收购德美医疗美容,可以看作是公司医美战略的延续。
发生在「医美国际」身上的融资事件,也透露出浓浓的“外行跨界”的味道,其投资方「拉芳家化」于5月31日认购医美国际新发行的合计2141.33万股普通股,总金额为1亿元,本次交易完成后,拉芳系对「医美国际」的投资总额将达到3.7亿元,直接和间接持有该公司超过50%的股份,就此成为「医美国际」新的实际控制人。
总部位于中国香港的「同佳健康」于今年9月收获2亿元人民币战略融资。据公开资料显示,「同佳健康」是一家抗衰老及养生保健服务提供商,业务涉及生命抗衰老、医疗美容、养生保健、孕育管理等医疗产业细分领域,旗下拥有医美抗衰老品牌「美得堡」、「医美堂」、「医诊所」。
下游平台“冷清”
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身处医美产业下游的平台服务商领域共发生2起融资事件,分别为「MIRA」获易高资本千万级天使轮融资,以及「集小美」获虹溪创投1000万天使轮融资,无论是融资数量还是融资总额较去年均大幅缩水。
据公开资料显示,「MIRA」是一个医美抗衰人工智能平台,公司致力于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改善现有医美整形和抗衰老医学领域的诊疗体验,通过先进的算法和优秀的全球合作网络,同时造福医生和患者,实现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案。
「集小美」则定位于美妆大众评测平台,该公司成立于2021年,由用户领用平台美妆产品并生成独立的测评内容,为其他美妆用户提供产品购买决策参考。
二者同属的平台服务商们,致力于通过智能化手段推动服务标准化、信息透明化,管理合规化。并同时链接产业链上下游,为医美产业转型升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与此同时,规范化与标准化建立绝非易事,这也极大地限制了医美平台服务企业的突破发展。伴随经济寒冬的到来,身处医美产业下游的平台服务商融资热度锐减本就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既是压力,也是机会
整体来看,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的医美产业一级创投市场较2021年冷清了许多。资本寒冬背景下,投资者们的出手动作趋于谨慎,且普遍偏爱更具韧性的医美上游企业。伴随监管政策的出台落地,市场对医美机构的合规要求陡然升高,流传于业内的“税务稽查风暴”更像是悬在产业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但监管压力推动的行业洗牌,也代表了合规企业破圈增长的机会。随着医美消费主体逐渐下沉至更年轻的人群,医美需求仍是持续上扬的,合规要求同时也会加速行业出清,更有利于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医与美产业笔记
版权声明:转载医美医美行业观察的原创文章,需注明文章来源以及作者名称。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开白小助手(微信号:pingshalaile)。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扫描二维码,第一时间获取医美行业的资讯和动态。
从此和医美医美行业观察建立直接联系。
本栏目文字内容归ymguancha.com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Copyright © 医美行业观察 | 京ICP备20027311号-1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