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医美行业观察
 推荐
上海叫停械字号 第一波风暴正在席卷“医美面膜”
导读:8月27日,有消息称,上海暂停生产械字号。
255家持有一类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已暂停械字号产品生产,企业需要重新申请并拿到新的资质后,才能恢复生产。而拥有二三类医疗器械生产资质的企业暂时未受到影响。
目前,只有上海暂停械字号产品生产,其他地区械字号产品仍在正常生产中。不过消息一出,在行业内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普遍关注的背后,是近年来火遍小红书、微博、朋友圈、抖音、知乎等社交平台的一类化妆品:“械字号面膜”,或称“医美面膜”。
1 I类械字号乱象丛生,II类械字号凤毛麟角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械”字号面膜产品主要有两类:医用冷敷贴和胶原蛋白贴敷料。
医用冷敷贴主要成分为透明质酸,即玻尿酸,用于美容手术术后修复、敏感肌肤镇静调理,属于一类医疗器械;胶原蛋白贴敷料通常为酵母重组胶原蛋白、壳聚糖原液、类人胶原蛋白等核心成分,主要用作治疗痤疮、痘痘等肌肤问题,属于二类医疗器械。
大部分常见的普通面膜是“妆”字号产品,‘妆’字号需要在国家药监局进行备案。区别于“妆”字号产品,“械”字号产品的申办标准不同。
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规定,医用敷料产品按照风险程度由低到高划分,分别按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
一类医疗器械,实行的是备案制,企业只要在市级的药监局进行备案即可,无需过多的监管流程,也无需进行临床试验,则可直接进入医院进行使用或售卖。举个例子,手术衣、纱布绷带、创可贴都是一类医疗器械。
二类医疗器械比一类产品的风险程度更高,对产品生产地和申请也就更为严格,需要在省级的药监局进行注册,还需要做临床试验和一系列的审核。比较常见的是血压计、助听器、制氧机等。
若接触真皮深层或其以下组织受损的创面,或用于慢性创面,或可被人体全部或部分吸收的,其管理类别为第三类医疗器械。
在宣称“械字号”的面膜厂商中,真正取得“二类医疗器械”资质的企业凤毛麟角,大部分产品都是一类医疗器械备案,或者根本不是“械字号”,而是“妆”字号。
即使是处于“医美面膜”头部的品牌,旗下拥有“械”字号备案的产品也是非常少的,更不用说其他品牌。市面上一些消费者熟悉的“医美面膜”品牌则全系产品均为“妆”字号备案。
用“妆”字号伪装“械”字号的产品也不在少数。比如在产品包装、宣传语上使用“医院在售”、“皮肤科医生推荐”等字样,让消费者想到“医疗效果”,强化产品功效宣传。
为什么厂家如此执着跟“医”牵上关系?
颜值经济爆发的时代,医美的功效令无数人心动,但去做医美项目并不是敷一片面膜这么简单。“医美护肤品”趁机而入,获得大量用户群体。其次,对于大量被肌肤问题困扰的用户来说,一款产品得到医院认可就如同一颗定心丸。品牌也需要这样的背书。
据悉,一款产品想要进入公立医院的体系进行售卖,就必须走规定的招标流程,取得“械字号”备案。业内人士称,“获得‘械’字号的备案并不难,尤其是一类医疗器械的备案。”医用敷料的生产药厂空气洁净度至少要在10万级以下,再花费几万元,等待10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能拿到一类的资质;在一些地区,这个时间、成本还可以压缩。因此,取得一类医疗器械备案的厂商数量非常多,整个市场也是乱象丛生。
2 占据“医美”高地,产品功效是个伪命题
事实上,无论是在医学界还是化妆品界,都没有“医美面膜”这个分类。
国家药监局指出,所谓“械字号面膜”,其实是医用敷料,属于医疗器械范畴。市面上的“械字号面膜”在产品包装上的名称都标注的是“敷料”或“冷敷贴”,但为了让顾客更方便理解,也为了突出它的功效,这一类面膜还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医美面膜”。“医美面膜”的叫法并不是专业名词,而是被商家创造出来的。
在电商平台上输入“械字号面膜”搜索,有1000多条产品信息,一些电商平台虽然屏蔽了“械字号面膜”关键词搜索,但搜索“医美面膜”仍显示了1000多个产品链接。
“痘肌”“敏感肌”等问题肌是这一类产品重点关注的市场。
但事实却是,相比普通面膜,医用敷料的成分比较简单,为了保证使用者不过敏,会简化成分,基本上只含有玻尿酸,而普通面膜为了提高竞争力,如增加除皱、美白功能等,成分会更加复杂。
对于多数“医美面膜”宣称“敏感肌肤适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医生袁超认为,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只能说医用敷料对敏感肌肤有“舒缓、修复”作用,但它的功效也就仅限于此。使用过各类化妆品和各种护肤方法之后,中国女性人人都觉得自己是敏感肌,但事实上敏感肌肤在实验条件下是有严格规定的,很多患者可能是皮肤病,医用敷料并不能治疗皮肤病。
“医美面膜”这一概念利用了消费者和医疗人员之间的信息差,误导了消费者,让消费者一看到这个关键词就会想到“治疗”效果。而从市场表现来看,“械”字号也确实戳中了消费者痛点。
3 市场火爆 监管落地
2019年是“医美面膜”概念爆发的一年,大批品牌进入消费者视野,迅速抢占市场。魔镜市场情报数据显示,2019年双11,敷尔佳在淘宝+天猫平台上达成1亿销售额;润百颜达成9400万元的销售额;可复美3800万元销售额;芙清2600万销售额;创福康2100万销售额;博乐达1600万销售额;米蓓尔1100万元销售额;可丽金为970万元销售额;消费者对于“医美产品”的消费热情可以说是异常高涨,“医美面膜”供不应求,销量开挂。
在监管政策还未落地的空窗期,“医美面膜”吸引了各路玩家入局,火爆背后的原因就是暴利。随着风越大,产品越来越贵,系列越来越多,这个市场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在宣传上无限地夸大功效自不必再说。销售渠道鱼龙混杂也是一个问题。从最初只在医院可售,到后来放开代理的口子,朋友圈代购、微博团购大面积铺开,各大品牌也在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渠道混乱,价格也不同,在医院买到的价格是朋友圈代购的几倍,巨大的价格差异让消费者不禁怀疑产品的真假以及高额利润。
监管随之而来。
今年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发布了《化妆品科普:警惕面膜消费陷阱》一文,明确指出,不存在所谓的“械字号面膜”。今年3月1日起实施《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审查管理暂行办法》,4月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八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综合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械字号市场的规范化只是时间早晚。
上海叫停械字号或许只是个开始,毕竟,规范化的市场才是根本。
文章来源:时妆观察
版权声明:转载医美医美行业观察的原创文章,需注明文章来源以及作者名称。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开白小助手(微信号:pingshalaile)。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扫描二维码,第一时间获取医美行业的资讯和动态。
从此和医美医美行业观察建立直接联系。
相关推荐
本栏目文字内容归ymguancha.com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Copyright © 医美行业观察 | 京ICP备20027311号-1
参与评论